「洲南鹽場」是一塊「文化鹽田」,而緊鄰的新厝仔社區(含龍江、新厝里)是「文化鹽村」,正好可以從人文與日常生活的角度,來呈現布袋鹽業的歷史縱深、地方脈絡與生活情境。
布袋漁、鹽產業盛行自清領時期,漁鹽滿布袋是過往美麗的榮景,西元1824年洲南鹽場闢建,帶動臺灣鹽田的「白金歲月」,經時代演進,臺鹽食鹽由自產轉為進口,民國91年(西元2002年)臺灣「天日曬鹽」畫上休止符。
2008年,「布袋嘴文化協會」以蔡炅樵為首接手嘉義布袋的洲南鹽場,投入鹽業文化復振工作。然而鹽田已破敗、技術已流失,他們找回老鹽工,經過三年的基礎修復與技術研究,終於重新曬出第一批天然鹽。
他們耗費3、4年的時間以傳統工法整建鹽田,「養鹽氣、培地力」。直到2013年,這個廢棄十多年的鹽場,才推出了第一個鹽產品。